
两币是指在数字货币领域中同时存在并形成互动关系的两种主要货币形态,通常指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私营稳定币的双轨并行体系。这一概念源于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分化趋势:一方面,各国央行为维护货币主权纷纷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和巴哈马的“沙美元”;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发行的合规稳定币(如USDT、USDC)凭借区块链效率与价值稳定性,成为连接现实经济与链上世界的通用交易媒介。两者的共存构成了现代数字货币生态的“双支柱”,既体现国家信用与技术创新融合,也反映主权货币与去中心化金融的博弈。2024年至2025年,国际清算银行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推进,以及香港等地推出港元稳定币试点,两币协同的框架逐渐清晰,形成“公权主导+市场补充”的格局。
从发展前景看,两币体系正重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央行数字货币聚焦国内零售支付与跨境清算,截至2025年7月,中国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额突破7.3万亿元,试点覆盖17省份26个地区,智能合约、无电支付等技术持续创新;而稳定币在DeFi借贷中占比超90%,年度链上结算总额达25万亿美元,媲美传统卡组织。未来,合规稳定币或成超主权信用货币雏形,尤其美元稳定币通过美债储备延续美元霸权,而中国通过香港试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换道超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30年前两币可能覆盖80%的跨境支付场景,但需解决监管套利与系统性风险问题。
市场优势体现在两币互补的技术与功能特性上。央行数字货币依托国家信用,具备法律偿付性,适合政策传导与反洗钱监管,例如数字人民币通过可控匿名设计平衡隐私与安全;稳定币则凭借区块链的7×24小时结算、可编程性及低摩擦跨境流转占据效率高地,例如肯尼亚咖啡农通过USDT接收德国货款,耗时仅分钟且成本不足传统汇款1/10。两币在金融包容性上各显所长:CBDC通过手机号码即可开户,覆盖无银行账户人群;稳定币则为波动剧烈的加密市场提供价值锚定,XBIT等去中心化平台通过“动态保证金率”机制将爆仓率降至行业1/8。这种“主权信用+市场弹性”的组合,正在重构支付、资管、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竞争逻辑。
使用场景的拓展凸显两币的差异化定位。在苏州,数字人民币已渗透至地铁无感过闸、碳普惠(如“青碳行”平台累计发放红包500万元)等26类民生场景;深圳则将其应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实现资金流向全程追踪。稳定币则主导链上经济,既是NFT和代币化资产(RWA)的首选结算工具,也是洪桥集团林木资产数字化的信任媒介。两币的融合场景正在涌现:2025年楚天龙公司推动的“数字货币桥”项目,探索通过智能合约实现CBDC与稳定币的跨链兑换;香港金管局数字港元与私营港元稳定币的并行试验,则为离岸人民币清算提供新范式。




















